在沙俄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民族英雄,但真正能让某个地区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却寥寥无几。哈巴罗夫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虽然大多数人对哈巴罗夫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提到哈巴罗夫斯克,几乎无人不知。这座城市,原名伯力城,坐落在黑龙江的对岸,如今已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伯力城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紧邻中国的抚远市,两岸之间隔着著名的黑瞎子岛。这个岛屿因地理位置特殊,多年来成为中俄边界争议的焦点。
回到1929年,当时中国东北少帅张学良与苏联因中东铁路问题爆发了冲突,最终败北,中国丢失了黑瞎子岛的大部分控制权。直到近现代,俄国才勉强归还了其中一小部分给中国。
伯力城的河岸上,矗立着一座穆拉维约夫的铜像。看过俄罗斯卢布纸币的人都知道,目前流通面值最大的5000卢布纸币上,正是印着这位历史人物的肖像。
展开剩余81%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彼得大帝仅被印在500卢布纸币上,而穆拉维约夫却获得了更高的“待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彼得大帝。
从古至今,凡是开拓疆土的将领,几乎无一不是通过武力和鲜血换来土地的。哪怕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必定奋起抵抗,这种坚韧的民族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但穆拉维约夫却是个例外,他几乎没有动用兵力,就成功夺取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试问,俄罗斯人怎能不铭记这样一位拓土奇才?
原来,184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为东西伯利亚总督时,穆拉维约夫便开始悄然推动向兴安岭以南地区的移民活动。
他细致调查后发现,整个东北地区,包括外东北,当时被清政府严格封禁,除了一些土著居民外,几乎无人定居。
于是,穆拉维约夫抓住这一漏洞,大量将俄国人迁入外东北,这成为俄罗斯合法占据此地的主要依据。
到了1858年,清朝正忙于应付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混乱。穆拉维约夫果断率舰队逼近瑷珲城,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
这份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土地割让给了沙俄,而乌苏里江以东的约40万平方公里则实行中俄共管。
两年后,1860年,双方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正式确认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归属俄罗斯。
这样一来,沙俄无需一兵一卒,便获得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
多年后,有记者问俄罗斯发言人:远东这块土地本非俄国所有,为何会变成俄罗斯的呢?
这位发言人微笑着答道:这是我们与邻居友好协商后,邻居赠予我们的。
在俄罗斯,纪念穆拉维约夫的活动颇多,其中最经典的方式便是将他的形象印在几乎所有俄罗斯人都会用到的卢布纸币上。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决定竟然是在2006年,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正式批准执行的。虽说这是俄罗斯民族英雄的荣誉,但对我们来说却显得尤为残酷。
事实上,穆拉维约夫的雕像早在沙俄时代就已遍布远东各地,伯力城中便有一座他手持《瑷珲条约》和望远镜,俯视黑龙江对岸的铜像。
然而,苏联领导人列宁曾批评沙俄对邻国的残暴行为,提倡摒弃旧有的侵略历史。于是,穆拉维约夫的雕像在1929年苏联时期被拆除。
可令人诧异的是,到了1992年,俄罗斯竟重新树立了穆拉维约夫的铜像,甚至将他的遗骨迁葬至海参崴。
如今海参崴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由此可见,这位民族英雄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极为崇高,甚至超过了彼得大帝。
相比之下,哈巴罗夫的故事则要久远得多。1645年,哈巴罗夫正式进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随后与清军爆发了几次大规模冲突。
第一次交战时,清军因防备不足遭受惨败;第二次交战中,清军则成功击溃了俄军。哈巴罗夫多次南侵黑龙江流域,最终引发了两次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1689年,沙俄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定双方东部边界:外兴安岭以北归属沙俄,外兴安岭以南则属中国。
实际上,在哈巴罗夫之前,也曾有俄国探险队以探险名义进入我境,甚至在粮食匮乏时,残忍地将当地居民当作食物,这也是沙俄被称为“罗刹国”的由来——意为“食人恶魔”。
那么,为何偏偏是哈巴罗夫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
原因在于他在首次作战中,以极少的伤亡给予清军沉重打击,令俄国人为之骄傲。
因此,俄国宣传哈巴罗夫,主要是为了彰显自身战斗力的强大,同时向南方邻国传递警告,表明当年他们如何对待南方邻居。
哈巴罗夫的名字被用来守护伯力城,实际上也是在向南方邻国施加心理压力。
说到这种“友谊”,自然会引发一些极端拥护者的狂热。然而,理智看待此事更为重要:若真想成为朋友,首先应表现出尊重。
若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北方邻居应先做好一些基本工作,做到彼此尊重、理解和信任。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坐下来谈真正的友谊,关系才会更加和谐。否则,先伤害对方,再谈朋友,岂不是自找麻烦?
发布于: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